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之际重要指示精神,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伽师县2023年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结合伽师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参与”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创新机制的工作方式,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治理,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有效防控传染病和慢性病,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和全民健康水平,为实现健康伽师和美丽伽师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全面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广泛普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持续提升卫生城镇创建率,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细胞建设;普遍形成爱祖国、爱新疆、讲卫生、树文明、重健康的浓厚文化氛围;全民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基本建立从县城到乡村、从社会到个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整体联动新格局,全面提高社会健康综合治理能力。
三、工作任务
(一)大力推进卫生城镇创建。根据自治区卫生城镇创建标准,推进伽师县争创自治区级卫生县城,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环境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宜居环境。有效破解环境卫生管理难题,打造良好生活环境。
(二)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重点场所、薄弱环节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补齐公共卫生环境短板。推进农贸市场合理布局和标准化建设,规范市场功能分区设置,维护好市场及周边环境卫生。加强小餐饮店、小作坊等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环境卫生整治。推进餐饮业“明厨亮灶”。持续抓好城镇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建筑工地等环境卫生管理。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深入持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状况评价。
(三)加快垃圾污水治理。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通过政策鼓励、宣传教育等,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因地制宜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污水不乱排。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开展垃圾源头减量、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农膜回收利用、禽畜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快医疗废物外置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
(四)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卫生厕所,强化管理维护,逐步扩大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覆盖面。推进学校厕所改造建设,提升规范化卫生管理水平,抓好粪污无害化处理。深入推进旅游厕所提档升级,提升管理维护水平。大力开展农贸市场、医疗卫生机构、客运站等重点公共场所厕所环境整治,有效改善厕所环境卫生状况。
(五)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依法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完善水源保护、自来水生产、安全供水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以及人口分散区域的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改造,提高供水能力,扩大供水范围。
(六)强化病媒生物防制。持续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增加监测频率、扩大监测范围,及时掌握病媒生物密度、种属和孳生情况,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坚持日常防治和集中防制、专业防制和常规防制相结合,积极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防制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消除病媒生物孳生环境,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强化病媒消杀队伍建设,提升病媒生物防制能力。
(七)培养文明卫生习惯。推广不随地吐痰、正确规范洗手、室内经常通风、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重咳嗽礼仪、推广分餐公筷,践行健康强国理念。深入开展减油、减盐、减糖行动,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积极推广分餐制,倡导聚餐使用公勺公筷,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卫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以“小手拉大手”促进全社会形成文明卫生习惯。通过设立文明引导员、开展“随手拍”等方式,形成约束有力的社会监督机制,促进文明卫生习惯长效化。
(八)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大健康生活方式科普力度,引导群众主动学习掌握健康技能,养成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加快无烟机关、无烟家庭、无烟医院、无烟学校等无烟环境建设。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九)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理念。积极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引导群众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倡导珍惜水、电等能源,树立爱粮节粮意识等,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倡导使用环保用品,推动塑料产品替代和限制使用。加快推进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的限制禁止工作,解决过度包装问题。
(十)促进群众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传播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积极的理念和相关知识,引导形成和谐向上的家庭和社会氛围。健全传染病、地震、洪涝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的社会心理健康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心理健康促进和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支持拓展心理健康宣传疏导等志愿服务。
(十一)强化社会动员。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推广周末大扫除、卫生清洁日活动及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有效经验,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参与。
(十二)加强爱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技术指导、政策咨询和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做好爱国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和维护工作,安排专人专管,及时更新爱国卫生工作相关数据,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精细管理能力。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加强工作协调联动,按照职责分工扎实部署推进本领域相关工作,常抓不懈推动工作落实。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给予表扬,对作出重要贡献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对措施不力、工作滑坡的给予批评并督促整改。
(二)加强工作保障。强化爱国卫生工作体系建设,在部门设置、职能调整、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乡镇、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明确爱国卫生分管领导,要有专兼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不断推动爱国卫生各项工作落实到城乡基层。加强爱国卫生工作人员能力建设。提高统筹谋划、协调动员、科学管理等能力水平。
(三)加强宣传引导及监督。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宣传效果,凝聚全社会共识,引导群众关心关注、积极参与,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出来,让参与创卫工作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畅通监督渠道,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创卫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技术指导。根据创建卫生县标准,组织各相关行业部门,成立创卫工作指导组,深入解析创卫标准,提出创卫工作指导性意见建议,开展检查、督办,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监督整改并适时通报,对问题严重的提出处理问责意见。推进创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健全创卫工作长效机制。